夏天“咬”出来的麻烦! 登革热防控秘籍请收好
一、病毒介绍: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(DengueVirus,DENV)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,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虫媒疾病之一。病毒分为4种血清型(DENV-1至DENV-4),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长期免疫,但若再次感染不同型病毒,可能引发重症风险。
进入夏季以后,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,为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蚊子”)的滋生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。
二、典型症状:
患者可出现高热,并有“三红”(面部、颈部、胸部呈现潮红)、“三痛”(头痛、眼眶痛、全身肌肉及骨关节痛)症状,身上伴有皮疹。
发热:突发高热(39-40℃),持续3~7天,伴剧烈头痛、眼眶痛;
皮疹:发病后3~5天出现红色斑丘疹,多见于四肢和躯干;
出血倾向:牙龈出血、鼻衄、皮下瘀斑,严重者出现呕血、黑便;
重症预警信号:持续腹痛、呕吐、嗜睡、烦躁、四肢湿冷,可能发展为登革休克综合征(DSS),危及生命。
三、传播途径:
传播登革热的“元凶”—伊蚊
(一)蚊虫叮咬传播
主要媒介:白纹伊蚊(亚洲虎蚊)和埃及伊蚊。南通地区以白纹伊蚊为主,其体表黑白条纹显著,白天活动频繁,叮咬凶猛。
传播链:蚊虫叮咬感染者→蚊虫携带病毒→再叮咬健康人→传播登革热。
(二)本地传播风险点
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流行:在境外或国内流行地区被感染的旅居人员,返回通后若被伊蚊叮咬,可能导致病毒在本地扩散;
蚊虫孳生环境:家庭及社区的积水容器(如花盆托盘、废旧轮胎、闲置水桶)是伊蚊主要繁殖场所。
(三)高发季节与人群
季节:5-10月为流行期,7-9月达高峰;
人群:儿童、老年人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。
四、防治措施:
灭蚊防叮,阻断传播
(一)清除蚊虫孳生地——从源头扼杀;
每周检查并清理家中积水容器,倒置花盆托盘、水桶;
废旧轮胎钻孔排水,闲置容器加盖或丢弃;
水培植物每周换水,鱼缸养鱼灭蚊幼虫。
(二)个人防护——远离蚊虫叮咬
居家防蚊:安装纱窗、纱门,使用蚊帐;室内使用电蚊拍、灭蚊灯,避免蚊香过量引发呼吸道不适。
户外防护: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,喷洒含避蚊胺(DEET)的驱蚊剂;避免在树荫、草丛、水池边长时间逗留(伊蚊活跃时段:日出后2小时、日落前3小时)。
(三)疑似感染应对指南
及时就医:若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且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登革热流行地区旅居史,立即前往发热门诊;
避免传播:发病期间应隔离居住,使用蚊帐防止蚊虫叮咬后传播他人;
不可自行用药:禁用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